从细分领域看,需要急需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电商快递、生鲜配送、冷链等。而在客户终端,涉及最多的主要有高校、写字楼和社区等。这些快递接收终端的客户高度分散,再加上交通状况不理想,给快递配送造成了很多困难。

本文来自: 伍志山
物流业的“最后一公里”是配送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快件从中转站到顾客手中的最后一段距离。特点就是实现“门到门”,按时按需送货上门。“最后一公里”是概数,并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一公里。
从细分领域看,需要急需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电商快递、生鲜配送、冷链等。而在客户终端,涉及最多的主要有高校、写字楼和社区等。这些快递接收终端的客户高度分散,再加上交通状况不理想,给快递配送造成了很多困难。
其中,最让人头痛的莫过于“三难两多”问题,即“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收费多、罚款多”。
面对困境,众多有识之士都在寻求解决之道,那么“最后一公里”难题有没有比较科学的解决办法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了解这个问题的成因是什么。
“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因
“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因,从大的方面来说,与末端配送的复杂性和难度有很大关系。
1、从接收终端看,不同的区域,不论是社区还是农村,其配送模式,规模等都不一样,封闭程度也不同,造成的配送难度就不一样。
2、从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数量大,需求不确定性高,分布范围广,城市与农村差距悬殊;订单分散,消费理念,时间不一等,导致配送时效性差,取货便捷程度较低,二次配送成本高。
3、从快件本身来说,快件品种多,批量小,频次高(城配);另外快递规格、体积等各异,又增加了配送难度。
4、从承担“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方看,主体众多,存在配送车辆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各大电商、物流企业和第三方企业纷纷加大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设,在考虑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综合利用社会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了多方面创新,以期化解末端物流配送“瓶颈”。
“最后一公里”成本急剧上升
“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100米,往往是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最严重的地方。
比如,一包速冻水饺,一般用每包8毛钱的成本就可以从上海运到北京总仓,再用每包5毛钱的成本就可以从北京总仓运送到各大超市。但如果要把水饺从北京总仓运到消费者家中,每包的成本可能就高达十几块钱了。
那么“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的急剧上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具体方面看,有以下几点:
1、末端建设的固定投入
这个主要是末端投递点建设成本和智能快递柜建设成本。这个费用之所以固定,是因为根据市场需要,布局全国是很大的一个工程。
末端投递点建设成本主要包括:投递点店面租金、装修费用、办公用品购置费、硬件设备购置费用等;
智能快递柜建设成本包括:快递柜购入费用、安装费用和日常维护费用。
2、定期支出费用
为了保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稳定和持续,会产生一种定期支出,即人力成本和交通成本。
人力成本指快递员的工资及奖金提成等;交通成本指配送中运输工具的油耗、电耗、维修保养等费用。
3、非常规性支出的额外成本
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中,受限因素较多,所产生的非经常性成本支出较多,其中主要有:货物压仓成本、快件重复派送成本、工作人员差错成本、天气和交通因素造成的额外成本等。
4、通知产生的通讯成本
这是指在末端配送中,因通知用户而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电话费和短信费两项。从全国范围看,这笔费用也不容忽视。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13种方式
要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呢?综合不同资料,我们总结了现有的13种方法,现提纲挈领,梳理分析如下:
1、自建物流体系
比如京东在上海自建的“亚洲一号仓”。这种方式使得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可控性大大加强,服务质量比第三方物流提升很多。目前上海仓已实现零时截单和一日三送,后续还将拓展到上海周边城市。
从长远来看,此方式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但要践行这种模式,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战略和资金支持,否则难以推进。
预计未来全国的“亚洲一号”建设完毕后,会开放给第三方卖家使用,真正实现社会化的开放物流平台。
2、自建社区便利店模式
这是可以收寄,还可以下单购买其他商品的模式,像顺丰的“嘿客”(已逐渐升级为“顺丰家”),天猫的猫店,均是在这方面尝试的结果。
要推行这种实体便利店,需要选择在一定范围内,最好是在快递最后一公里的交界处,让客户在收寄方面都能做到灵活方便。
但这种模式,前期建设困难,选址难度大,店面覆盖区域有限。另外还存在市场定位模糊,盈利模式不明朗,体验效果不佳等问题。
3、智能快递自提柜
智能快递自提柜是一种用智能机器节省人力资源的办法。这种方式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比较有效果,比如多数社区和写字楼,但在一些基础设施较落后的地区则难以辐射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