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终正寝”与“寿终内寝”辨
瓜 人
近年来,陆续参加过一些丧仪,在祭文、挽联中多次见到“寿终内寝”一词,甚觉惶惑和不安。
求教于达人通士,解曰“男人死了叫寿终正寝,女人死了叫寿终内寝”。
确实,“寿终内寝”一词真的出现在女性亡故的丧仪中。
我推断,这么理解并使用“内寝”的人,肯定是把“内”当成名词“内人”了,而把“寝”当成动词“睡觉”,引申为“逝世”了。
连起来就是“女人逝世了”。
农村人现在还称老人逝世为“睡下了”或“缓下了”。
这似乎很合理,真的是一个女人逝世了;
但真的很可笑,因为,这个句子不能确定“是谁的内人”。
而丧仪的主角儿是孝子——儿子,这个女人的儿子能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内人”吗?
况且,“寿终”,是生命结束了,即人死了;
而“内寝”又说是内人死了。
从语法的角度讲是重复,这在讲求炼字、惜墨如金的古人看来,实在是啰嗦。
由此看来,这些达人通士的解释是既不达也不通的。
何谓内寝?
《词源》上是这么说的:
内寝:内室,睡眠休息的地方。
《礼·内则》“子生三月之末,见于内寝(婴儿在出生一百天左右时,就可以在内室里让大家见了)。
”也叫燕寝、小寝。
也专指妇女的居室。
唐《澧州司马魏体元墓誌》:“夫人赵郡李氏……终于内寝。
”后来泛称人死为寿终内寝。
这里,没有说泛称女人死为寿终内寝,而是男女俱包的。
还有一个词叫“小寝”,《词源》上是这么解释的:
小寝:古代天子、诸侯所居息的宫室,都叫寝。
在中央的叫路寝、燕寝。
在东西两旁的叫小寝,与路寝之称大寝相对而言。
夫人的寝室也叫小寝。
《春秋·僖三三年》:“乙巳,公薨于小寝。
”注:“小寝,内寝也。
”《左传》:“(公)反(返),薨于小寝。
”注:“小寝,夫人寝也。
”
这里注得很清楚,“内寝”就是“小寝”,也就是厢房、偏房,对于楼房来说,就是卧室。
“内”是处所方位名词,“内部”、“里面”的意思,不是“女人”、“内人”的意思;
“寝”是名词“房屋”的意思,不是“睡觉”、“逝世”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内室”“里边的屋子”。
但是,我不能清楚的是孝顺的儿子为什么将劬劳一生、为自己付出无数乳汁和汗水的母亲的尸骸要停放在狭小的边缘的内室呢?
是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作祟吗?
而事实是这个亡故的女性的尸骸恰恰停放在“正寝”——堂屋、拔檐上房的正中间,享受着无以复加的哀荣。
一位阴阳师傅说,他们拿的阴阳风水的书、丧葬礼仪的书上是这么说的。
听了这话,只能默然。
有什么办法呢?
编这种书的人有几个是正经的学者专家?
这种书有几本是正经出版社出版的?
而用这些书的人有几个不是道听途说、肆意曲解、想当然地理解和使用?
前些年一位没有读过书但又很精明世故的老兄谈论如何应对盛行的人情送礼风时,说道“照钱送礼”。
说得多好啊。
你送我多少钱,我回你多少礼,符合传统道德“礼尚往来”,又符合现实中的你来我往。
谁又能说他讲的不对呢?
然而,他讲的对吗?
这是规范的语言吗?
这不是受了《百家姓》中“赵钱孙李”的读音的影响,而借以作了“礼尚往来”这个概念的外衣了吗?
语言就这样在使用中以讹传讹,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当然,人死了,也有用“寿终内寝”的,但不局限于女性。
《词源》上说的很清楚:“后来泛称人死为寿终内寝。
”这就是说,男性死了也可说“寿终内寝”。
那么,为什么放着庄重的“寿终正寝”不用,而选用局促的“寿终内寝”呢?
我想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天子、诸侯还健在,而辈分、职位低的人死了,其尸骸就不能停放于“正寝”,而只能厝于“内寝”、“小寝”。
这在今天的农村,依然如此。
父母还健在的,儿子或儿媳死了,不但不能停于正寝,连棺材也不能油漆成盘龙卧虎的上、中、下五彩的,只能用红色颜料稍加涂饰。
其二、暴病而亡的、出了意外情况的停于内寝,免得邪祟占领“正寝”这个神圣之地。
其三、被天子诸侯疏远贬黜的、打入冷宫的,已经没有享受“寿终正寝”的权利与尊严的人。
其四、死于宫室之外的。
今之农村还有“死不进门”之说。
若死在外面,就只好暂厝于村中不起眼的、闲置无用的建筑物中,或厝于村口的拉牌之下。
而这连小寝都算不上。
大概,有些家庭先死了女主人,也把她的尸骸停放于正寝,但为了顾忌男主人的心情和尊严,便在祭文中表达为“寿终内寝”,以达到在舆论形式上抬高活着的男主人的地位的目的。
再者,《左传》中的“薨于内寝”记录的是历史,是说国君在什么地方咽的气,蹬的腿。
我想,这个国君是在某妃的宫室毙命的,但肯定是要被抬到正寝举行仪式的。
我们在祭文中说的“寿终正寝”,是丧葬仪式,即举行丧葬仪式时,亡者被停放在那里。
其实,有些人死时不在正寝(除非他(她)平时住在正寝),而是在平时居住的内寝、小寝。
死后,儿孙和亲友们才将其舁于正寝。
我亲眼见过一个亲戚家老人亡故的过程。
老人先是躺在厢房的炕上,气息微弱。
不大会儿功夫,咽了气了。
她的儿子拿出准备好的两瓶酒,一个亲戚将她的后背、颈部轻轻托起,她的嘴就微微张开了,另一个亲戚就往她的嘴里灌酒。
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泻火,防止尸骸变腐。
之后,就清理正寝——堂屋,将地方腾出来,再铺上草,摆好灵床,这才用黄纸蒙住亡者的脸,将其从内寝抬到正寝,这叫落草。
此后,整个丧仪就围绕正寝展开。
我们中国人是尚生重死的。
理想的死法是无疾而终于正寝。
农村人常说:“要把死的那条路修好。
”还说:“好病好死。
”就是希望“寿终正寝”,说明他们担心的、忌讳的就是暴死、横死、死在外面。
如果能死在家里,即“老死于户牖之下”,就阿弥陀佛了。
所以“寿终正寝”是相对于“抛尸荒郊”而言的一种愿望,因而被人们所看重。
这也反照出过去的人们在徭役、饥荒等灾难面前流离失所时的悲惨与无奈。
而“寿终于正寝”就自然成为人生成功和荣耀的象征。
今天的社会如此安定祥和,生活如此幸福美好,这个愿望已经不算奢侈。
今天的人死了,执笔的人只要老老实实地写上“寿终正寝”便万事大吉,稳妥而得体。
那么,何谓“正寝”呢?
《词源》“正寝”:古代天子、诸侯常居治事之所。
也叫路寝。
《公羊传·庄公三二年》:“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
路寝者何?
正寝也。
”亦泛指居屋之正室。
《旧唐书·魏征传》:“(魏)征宅先无正寝。
(清廉俭朴)”后世称年老病死于家中为寿终正寝。
这里,与“内寝”的“泛称人死”不同,正寝是“称年老病死于家中”,专指老人,且不分男女。
少年夭亡、英年早逝皆不得称为寿终正寝。
正寝,又称路寝。
《词源》路寝:天子、诸侯的正室。
《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
(桷:jué方形的椽子;
舄xì大貌。
松木椽子如此粗实,正寝造的巍峨高大)”《公羊传·庄公三二年》“路寝者何?
正寝也。
”注:公之正居也。
天子诸侯皆有三寝:一曰高寝,二曰路寝,三曰小寝。
“寿终正寝”的语法结构可表达为:寿,名词主语,寿命;
终,动词谓语,结束;
〈于〉正寝,介宾结构,补语,在正屋里。
合起来是“寿命终(结束)于正寝”。
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母亲付出的心血与汗水较之于父亲只多不少;
母亲给儿女带来的幸福与亲情较之于父亲也只多不少。
尤其在人的婴幼时期,母亲更是重要之极。
歌里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乡下人说:“宁要个叫花子娘,不要个当官的爹。
”这是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做出的痛苦选择。
母亲之于儿女,生养哺育,恩重如山,儿女怎么忍心将母亲的尸骸降格停放于内室呢?
另外,还有人说,人死在外面,停尸于宫室之外的叫“外寝”,这也是望文生义,想当然也。
《词源》外寝:(一)古代宫室之制,有正寝、内寝、路寝之分。
正寝又叫外寝,是君主办事的场所。
《礼·内则》“适子(嫡子)庶子见于外寝。
”(二)中门外的房屋,治丧者所居。
《仪礼·丧服》:“既练(制作丧服),舍(于)外寝。
”《文选·晋潘安仁杨仲武诔》“德宫(宫室名。
卒于此)之艰(丧事),同次(住)(于)外寝。
”从此见出,无论是君主办公室,还是治丧委员会办公室,都与停尸于宫室之外丝毫无关。
语言的运用,是一项严肃而精细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望文生义,似是而非。
比如“望洋兴叹”中的“望洋”,绝不是望着太平洋,而是叠韵(ang)连绵词,即“眯缝着眼睛远望的样子”;
“不刊之论”,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而是不可“更改(削、刻)”的言论;
“文不加点”,也不是不加标点,而是不加“修改(圈、涂)”。
语言运用者应仔细查阅,搞清底细,力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精益求精,竭力维护语言的约定俗成性、相对稳定性和准确性。
2011.10.5.
以上是““寿终正寝”与“寿终内寝”辨”的详细解读。